作者:天津艺术职业学院副教授、中国科幻研究中心特聘专家 刘 健
【资料图】
2023年6月9日,科幻大片《变形金刚:超能勇士崛起》在北美和中国同步上映。作为《变形金刚》系列电影的第七部作品,《变形金刚:超能勇士崛起》的表现只能用中规中矩来形容。毕竟在经历了2017年《变形金刚5:最后的骑士》票房口碑“史诗级”崩塌和2018年衍生电影《大黄蜂》“小翻身”后,《变形金刚7》已经到了不容有失的地步。而之所以会走到今天这一步,从根本上说与好莱坞科幻电影创作理念日趋僵化保守密切相关。
《变形金刚:超能勇士崛起》海报
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对于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一代人来说,“变形金刚”不仅是一个耳熟能详的科幻大IP,更是童年记忆的组成部分。1983年,美国著名玩具经销商孩之宝公司将日本特佳丽(TAKARA)公司开发的塑料变形机器人玩具引入美国。为了配合玩具销售,孩之宝与漫威漫画(Marvel Comics)合作,推出《变形金刚》漫画。随后,又与日虹影视和漫威影视(Marvel Productions)联合推出了3集动画片《变形金刚:难以置信》。由于收视反馈良好,这部原本仅作为玩具广告片的动画作品被扩充为电视动画连续剧,最终形成广为人知的《变形金刚G1》系列。1988年,《变形金刚G1》系列被引进国内,在国内多家地方电视台播出。随之而来的是,大量变形金刚塑料模型玩具在国内热销。这是改革开放后,中国人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来自动漫衍生品的商业冲击力,也为日后国内动漫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商业范本。
到了21世纪初,随着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领域的革命性发展,电脑特效被应用于真人电影,创造出几乎以假乱真的人物和场景。这让变形金刚有了从动漫的二次元世界走进人类的三次元世界的可能性。于是,在2007年,孩之宝与派拉蒙合作推出了变形金刚系列的首部真人电影《变形金刚》。作为系列的开山之作,《变形金刚》巧妙地将时事热点、家长里短、流行文化等原本毫不相关的情节元素,通过从赛博坦星而来,到地球寻找“火种”的机器外星人——变形金刚,串联到一起。这让大银幕前的观众真切地体验到:变形金刚可能真的会出现在我家窗外。正是这种“真实感”,让无论是变形金刚动漫的“死忠粉”,还是纯粹为了消遣娱乐的路人观众,都能沉浸其中,获得观影满足感。而两年后上映的《变形金刚2:卷土重来》基本上继承了第一部的创作思路,获得了口碑和票房的双丰收。
然而,从2011年的《变形金刚3:月之暗面》开始,变形金刚系列就走上了“放飞自我”的不归路。相比于前两部,《变形金刚3》剧情显得过于单薄,无论是从前两部继承下来的“老角色”,还是匆匆登场的“新角色”,都显得非常脸谱化,失去了前两部较为饱满的人物弧光。而作为主要卖点的变形金刚,则无一例外地沦为工具人。到了《变形金刚4:绝迹重生》,系列进行了一次“软重启”,前三部的人类主角团全员“下岗”,被新角色替换,故事线重启。尽管这部电影中加入了“机器恐龙(Dinobot)”等变形金刚原版动漫中的人气角色,但其中大量不明所以的植入广告,以及各种费力不讨好的场景设置,依然让这部电影饱受诟病。最终虽然赚了票房,但输了口碑。
2017年上映的《变形金刚5:最后的骑士》,遭遇了“史诗级”大溃败。值得一提的是,《变形金刚5》上映前后,迪士尼公司旗下的“漫威电影宇宙(MCU)”已经成型,正在全世界商业电影市场上扮演着票房收割机角色。派拉蒙显然也想如法炮制,建立一个“变形金刚电影宇宙”。于是,《变形金刚5》在继承《变形金刚4》故事线的基础上,扩展了变形金刚系列的世界观设定,甚至将西方鼎鼎有名的历史传说“亚瑟王与圆桌骑士”杂糅其中,给人一种孙悟空大战奥特曼的既视感。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编剧竟将美国小说家丹·布朗畅销小说《达芬奇密码》中的故事桥段大量“借鉴”过来,让《变形金刚5》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共济会”式的阴谋论故事。如此操作,票房扑街,也是情理之中。于是,派拉蒙不得不取消后续计划,只保留了一部名为《大黄蜂》的衍生电影。这部电影完全抛弃了前五部作品的世界观设定,将时间线拉回到20世纪80年代,全片的着力点调整为变形金刚与人类主角的情感互动。尽管全片没有出现什么让影迷印象深刻的大场面,但是凭借情感刻画,该片总算是为变形金刚系列挽回了一些声誉。
本次上映的《变形金刚:超能勇士崛起》取材自1996年孩之宝公司制作、号称“美版《变形金刚G1》正统续作”的《超能勇士》(Beast Wars: Transformers)系列电视动画片。这也是变形金刚系列首次采用全3D动画技术制作的动画作品。因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动画片的画质颇有古早感,但得益于优秀的剧作,令其成为变形金刚动画系列的“中兴之作”,也为变形金刚系列在全球范围内培养了众多新生代粉丝。很显然,制片方希望通过引入“超能勇士”中的新角色,让变形金刚系列电影能再卖一拨情怀,让当年沉迷于《超能勇士》、如今已经长大的“90后”观众,也来为新电影买单。
但显然,这个目标恐怕很难达成。首先,电影基本设定过于复杂。变形金刚系列素来是以正邪对立的简单二元世界观作为构建故事的基础,但在《变形金刚7》里,仅变形金刚就有“汽车人”“巨无霸”“恐惧兽”“宇宙大帝”等四派势力,如此复杂的派系划分对普通观众来说显然不太友好。而且,当看到有的变形金刚变成汽车,另一些则变成野兽,两派一起在旷野上奔驰,总给人一种难以言喻的违和感。
《变形金刚:超能勇士崛起》剧照
其次,影片中的人类角色作用明显弱化,行为动机难以捉摸。从根本上说,变形金刚电影的主角必然是变形机器人,但是人类角色也应承担着推动剧情发展和引发观众共情的关键作用。但本片中的男女主角,从选角上看,就很难给人眼前一亮的感受,而且由于缺乏相应的剧情铺垫,角色的行为动机也缺乏说服力,给人一种被编导提线操控的感觉。
再次,剧情走向缺乏起伏,有流水账之感。以至于到最终决战时刻,仍然无法给观众带来足够的紧张感,使得正派一方最后的逆转显得非常刻意,缺乏酣畅淋漓的爽感。
不难看出,派拉蒙一方面想把变形金刚这个大IP打造成能够不断下金蛋的鹅,另一方面又害怕制作过于冒进而遭遇风险,于是处处打安全牌、情怀牌,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有类似想法的不只是派拉蒙一家,这是近几年好莱坞大型制片商在制作科幻题材时的普遍心态和做法。若是放在2019年以前,全球电影观众大概只能默默接受,因为当代商业科幻大片的基本模式是由好莱坞定义的。然而,随着以《流浪地球》系列为代表的中国式科幻大片横空出世,给科幻电影带来了不同于好莱坞模式的全新定义。这就如同近地轨道上只有“国际空间站”时,人们自然而然地觉得,空间站的各种设备上使用英文标注是理所当然的,但当中国人把“天宫空间站”送上太空后,人们才意识到,空间站设备上标注中文也是正常合理的。由此,对比《变形金刚》系列与《流浪地球》系列,我们就能清楚地看到,只有不断推动中国科幻电影持续发展,中国人才能真正掌握好科幻电影的定义权,才能真正有效抵制文化霸权,让反映当代中国发展成就的中国式现代科技文化更具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刘健)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诚邀您围绕文艺作品、事件、现象等,发表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评论意见。文章2000字以内为宜,表意清晰,形成完整内容。来稿一经采用,将支付相应稿酬。请留下联系方式。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投稿邮箱:wenyi@gmw.cn。
标签:
作者:天津艺术职业学院副教授、中国科幻研究中心特聘专家刘 健2023年
新华社开罗6月27日电(记者沈丹琳)据埃及媒体27日报道,埃及第二大城
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中非常重要的构成部分,虽然现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要强化相关检察工作以降低数据安全风险,保障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以及
新一轮暴雨来袭,6月28号气象分析,特大暴雨出现在下列区域,60年一遇